首页

刑奴调教

时间:2025-05-26 07:46:30 作者:美总统特朗普签令 加快部署核反应堆测试 浏览量:41939

  大国粮仓根基稳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又是一个丰收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民生村田间,收割机轰隆隆驶过,将一排排玉米卷入仓内,切秆、剥皮,金黄的玉米棒顺着出仓口倾泻而下。这片曾经的盐碱地产出丰收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从盐田变粮田,从能打粮到创高产,从粮食满仓到虾蟹满塘,一片盐碱地,三次大升级,折射出我国粮食安全不断向更高层次跃升的稳健步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更是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看人均,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看品质,截至2023年,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到7.5万个。

  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有了响亮的答案——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盐碱滩到米粮川——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曾多达69.72万亩。“常年白花花一片,除了稀稀拉拉的碱蓬,啥也不长。向盐碱地要效益,乡亲们劲头十足。”老鸦村村民刘兆山说。

  盐碱地也是潜在粮仓。政策给力,项目跟进,当地大力实施荒碱地开发,探索改土治碱:在地下布设精密的“排盐管网”洗盐和控盐;改善灌溉条件,深耕加深松,增施有机肥,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地还是那片地,但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

  “真是想不到!一亩地一季就能收上千斤,盐碱地上的粮食产量已追平大田种植。”刘兆山笑了。

  不只是老鸦村。在东营,全市盐碱耕地占比由建市之初的80%降至60%。近10年,近百万亩盐碱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2023年,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

  在全国,协同推进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黑龙江松嫩平原、河北沿海滩涂、内蒙古河套平原,为粮食生产发挥更大作用。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从中央到地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耕地资源。变化实实在在,我国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重要保障。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阶段,粮食生产条件明显增强,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坚实。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了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

  藏粮于地,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落细,粮食安全基础日益全方位夯实。

  从能打粮到高产田——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511.88公斤!今年夏收,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生产村传来喜讯:平均盐碱度3.3‰的盐碱地里,耐盐碱品种“济麦60”示范田亩产突破千斤,打破中度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

  329公斤!2022年10月,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盐碱地示范田内响起欢呼:蛋白脂肪双高大豆品种“齐黄34”,又创下单产新纪录。

  茫茫黄河口,一粒粒耐盐碱良种破土而出,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在这里落地生根。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挂牌运行,58家高校院所、108个专家人才团队来到这里,200多项科技成果为粮食生产添动力;田里用上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智能设备代替了肩挑背扛;土壤里的盐分、水分、养分等数据经过传感器实时传到控制中心;推广有机培肥、间作套作、小黑麦—甜高粱轮作、燕麦—甜高粱轮作等种植模式……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技。”种粮大户张学珍感慨。2023年,东营市粮食总产量30.38亿斤,较建市初增加了21.5亿斤。“齐黄34”已在全国累计种植推广超过4000万亩。东营的这片盐碱地变成了科技示范田、稳产高产田。

  盐碱地变高产田,见证了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

  看种子——牢牢攥紧当家品种,加快选育特色品种,多年来我国农作物品种先后经历了6到8次更新换代。如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

  看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如今,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4%,农机作业面积超过73亿亩次。

  藏粮于技,一个个新品种、一项项新技术落户田野,粮食安全支撑保障能力更强。

  从单打一到多元化——

  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走进东营市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车间里,工人正在饲养对虾;垦利区大闸蟹产业园里,蟹农们熟练地将大闸蟹绑扎、上码、装盒……

  “中低盐碱度区域可以种粮,而我们这里盐碱度高的区域,可作为天然的‘海水鱼塘’。”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龙介绍,“我们把露天池塘变成温度可控的车间,装上暖气和增氧机,全年能生产160万斤对虾,产出的虾当天就能送上北京、上海市民的餐桌。”

  在东营,随着改造不断升级,盐碱地不只变身米粮仓,也变成饲草种植地、鱼虾养殖场,生产出富硒盐碱米、南美白对虾、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滩羊等产品。

  盐碱地上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产业,见证了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更加稳定安全,保障能力向更高层次跃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肉蛋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从“满足量”到“提升质”,“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稳稳当当。

  建设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编辑:房家梁】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中国税费优惠政策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添动能

中共聊城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柳庆发表示,东昌府区是中国葫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葫芦种植始于汉代,在绵长的历史藤蔓上,“小葫芦”长出“大乾坤”。目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户5000余户,种植葫芦品种10余种,种植面积达3万亩。

邮储银行连续三年荣获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中非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非关系发展更多面向人民。近年来,中非青年大联欢、智库论坛、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等活动成功举行,“九项工程”框架下“人文交流工程”立项实施援刚果(金)艺术文化中心、阿尔及利亚歌剧院技术援助等项目,持续推动中非文明互鉴。“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鲁班工坊等为非洲培养人才作出贡献。中非人民在交流合作中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肯尼亚《民族报》报道指出,中国在非洲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非洲民众“相信中国是致力于促进相互合作的可靠伙伴”。

2024年青海省田径锦标赛开赛 冀通过赛事推动高原体育强省建设

随着合作深入,陈胜利也逐渐发现自己与向黎的分歧,“他是个商人,认为学生是牟利的手段,我是个老师,第一目标是把学生教好”。“达外”政策朝令夕改,与教师的冲突时有发生。由于有合同约定,许多老师只能忍气吞声。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百谏方略统计,全球电动三轮车市场规模呈现稳步扩张的态势,2023年全球电动三轮车市场销售额达到618.6亿元人民币,预计2030年将达到1498.9亿元。(完)

广西北部湾港北海港域首个集装箱无轨站揭牌启用

分析指出,在加沙,一名15岁孩子的短短一生,就经历了五个时期的猛烈轰炸:2008年、2012年、2014年、2021年和2023年的当下。早期冲突后进行的研究表明,加沙的大多数儿童都表现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